• 周三. 6 月 5th, 202410:47:34

    道长我也读了很多经为什么你讲的道理我都没读出来

    笔者在与信众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道教的经典都有哪些?一般地回答,都会把老子、庄子等大家搬出来。可是我们也知道,历史上注解老庄的人汗牛充栋,读老庄、讲老庄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这就造成世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如果没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就很有可能被一些半吊子的注解给带偏了。更何况,老庄之学既是道学的根本,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头戏,一方面,如果没有道学基础,则难以理解老庄之所以成为道家和道教鼻祖的原因,更谈不上从中看出与道教修行有关的内密了;另一方面,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思辨性,如果没有哲学的基础,也就容易只看了字面意思,却难以把握整个文本的主旨,最终造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非常地得不偿失。

    鉴于以上两个基础性难题,很多人在读道教经典的时候,便是看似读明白了,可是再讲出来的道理却很直白,既缺少道学的理解,也缺少哲学的理解,于是就会把道教经典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心灵鸡汤。要想读出经典文本字面意思背后的内涵,便要学会去读经。

    关于读经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到这一点,常有人和笔者争论说:如果按照你的这个方法,我读书就是读死书了。书上说什么,我理解什么,那我读书本来是为自己所用的,现在却变成了书的“傀儡”。

    其实,“读书为我所用”的观点笔者是非常认可的,但不认可的是,你在尚不了解这部经典的全部细节时,你所谓的“为我所用”只不过是对经典的断章取义。断地好了,可以撷取一些精彩的句子来装点自己的思想;断地不好了,就很容易把原文的意思理解错了,从而贻笑大方。就像是读《逍遥游》一样,很多人都读出来大鹏展翅的自由自在,却不知道庄子仍然认为大鹏是要凭借六月风才能起飞的,这并非是逍遥的极致。

    这时候,又会有人来争辩:你所说的庄子的“真正”观点,又怎么能证明真正是庄子的观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方法其实很简单——以读《庄子》为例——就是通读《庄子》全篇,你在第一篇章中没有理解到的思想,其在其他篇章中则会以另一种形式反复提及。也即是说,不论是内、外、杂篇,整部《庄子》是有一个可以提纲挈领而一以贯之的思想的。当你认为你读懂某个观点的时候,不妨放到其他篇章去检验,如果有矛盾或不解处,那便说明你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庄子的理解。如果我们读书,连作者的观点都读不到,又怎么借用作者的思想来说明自己的思想呢?

    因此,读经典的第一层,是要我们先放下“我”,以一个空的状态去阅读、去学习。如果你的脑袋中满满的都是“我认为…”,那你很可能真的难以读懂这部经典。

    如果能完全读懂经典中的每一个字句,且能把全篇连贯起来进行解释,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大多数读经典的人们了。但此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写这部经典的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他的先人和后人,与他的观点有什么异同呢?这是一种纵向扩展的阅读。名义上,我们是在为作者的写作初衷找原因,实际上,则是在为自己的阅读结论寻找更深层的支持。

    仍以《庄子》为例,当我们读到“逍遥”的思想时,便要追问两个问题:

    1、庄子的逍遥与老子的无为,这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2、道家庄子的逍遥,与道教所提的玄门科诫之间是否有抵触?

    之所以提出这样两个尖锐的问题,并非是要借着问题去寻找更多的问题,而是唯有明白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演变,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地理解道家思想和道教组织、义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不能一方面崇尚着先圣的逍遥,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与修行方式中自我满足,于是乎就会把读经典变成了一种爱好与消遣,亦或者是精神上的理想,却难以使其成为对现实生活、修行具有指导意义的实用宝典。

    诚然,如果还有精力,把《庄子》与同时代的诸子经典做横向比较,去看看其他先贤在面对同样的时代问题时所做的思考,则更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去继承庄子的思想遗产。读更多的其他经典,正是在帮助我们为读懂这部经典来寻找足够的理论支撑。

    通过以上两部,相信你早已经有了对经典的独到理解。至此,本文在第一节所提到的“难道读书是读死书”的观点,相信你已经不再会坚持了。因为你终将发现,自己最初的“我以为”,在面对字字珠玑的经典时,会显得多么地无知。经典不是帮助我们去理解我们自己,而是在帮助我们去超越我们自己。所以读经典时,如果你一次次地发现从前的自己是多么不可取,这则是在证明现在的你是有多么大的精进。

    而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要坚持“读书为我所用”的观点,把从经典中学到的内容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与验证,然后再通过反馈去发现经典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当然,并非是经典与现实脱节,而是书面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之间的转化问题——如何把优秀的理论变成优秀的行动力,才是我们真正读懂了经典的典型表现。

    祖师的经典最终要变成我们读者的经典,而你从经典中读出了多少哲理,这不只存在于你的脑海,更应存在于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中。穿越千年风霜,经典永远是鲜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