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6 月 5th, 202410:47:34

    肖伟光的理论品格

    2024年10月31日

    摘 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的理论品格。包含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起来就是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明定位、明立场,解决的是“为何要做”问题;明领导权,解决的是“谁来做”问题;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解决的是“怎么做”问题。将根脉与魂脉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机勃勃的、气韵流动的文化生命体,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理论指引、凝聚精神力量、发挥示范作用,这些都是所达之用的重要内容。关于何以能够体用贯通,我们至少可以从主要创立者、创立目标和创立方式三个方面来思考。 关键词:;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品格;文化主体性;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阅 读 导 引 一、所明何体? 二、所达何用? 三、体用何以贯通?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这次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对的理论品格进行描述,用典恰切、蕴涵丰富。本文试就“所明何体”“所达何用”“体用何以贯通”,做一个初步回答。 一、所明何体? 所明之“体”是什么?这里的“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以来,习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归纳起来,在如下六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明定位 定位明,则思路清。习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着战略考量和深远思考,反复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第一,分领域来看文化建设的定位问题。博大精深,涉及文艺工作、党的新闻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举例来说,关于意识形态,习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关于核心价值观,习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关于文艺工作,习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 第二,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建设的定位问题。2020年习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是“文”也是“道”,是内容也是形式,是支点也是杠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动力,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早在浙江工作时,习就在《文化是灵魂》一文里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无论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还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应对挑战,都需要有效发挥思想引领、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的作用,都需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习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三个事关”是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定位的最新概括,凸显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结构中,人是最具有性的力量、最具有创造性的要素。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在《之江新语》中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也是极为重要、极其艰难的工作。在物质基础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情形下,筑牢精神防线、强化思想引领、注重文化浸润、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创造性就成了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量,有时甚至是其中的决定性变量,这就是“三个事关”的底层逻辑。 (二)明立场 人民立场是的根本立场。党的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基本方略,并将其概括为“十”,其中第二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新时代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作为习新时代的文化篇,也有鲜明的人民印记、浓厚的人民情怀。习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九个坚持”中的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宣传思想工作上的体现就是更好发挥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所在、力量所在。 第一,文化是暖人心、得民心的重要载体。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说到底是争取人心的工作,我们要站在这个高度来看待文化建设。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将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我们党以百姓心为心的初心与恒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暖人心”,“暖人心”暖的是民生、是人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聚民心、筑同心乃至强信心的基础所在。对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关注是暖人心,经常报道一些凡人英雄的感人事迹也是暖人心,接地气、心贴心的宣传报道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暖意。 第二,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供给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以为核心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上议事日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写入党的。具体而言。在文艺方面,强调,“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如,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强调,“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努力培育新风尚、展示新形象”,还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民立场的高度概括。 (三)明领导权 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权,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而且还包括也必须包括文化领导权,就必须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到目前为止,要科学把握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数字非常关键——“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九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十四个强调”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七个着力”中的第一个“着力”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从“九个坚持”到“十四个强调”再到“七个着力”,习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来越清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立、实践上的自强、精神上的自主、文化上的自信,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以来,习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席话振聋发聩,起到了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习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旁落铸成历史性错误,苏联解体就是前车之鉴。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这是世界运动中血的教训,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反躬自省,不能不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这是以为核心的为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而提出来的,理直气壮、一针见血、旗帜鲜明。新时代十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之所以是全局性转变而不是局部性转变、是根本性转变而不是浅层次转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四)明使命 ,方向感很强,使命感也很强。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要牢记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夙夜在公、朝乾夕惕,人一日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一刻未曾忘记自己的担当。致广大而尽精微,将远大理想划分为一个一个阶段逐步去实现是人的实践智慧。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人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以为核心的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工作相结合,在不同阶段根据人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和极具针对性的实现路径,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具体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党的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项使命任务”再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对新时代人应当承担的文化使命的认识逐步深入、不断丰富、不断提高,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人新的文化使命,也是新时代人文化建设的总纲。 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最关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用好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好转化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五)明方向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创新”相对“守正”而言,“创新”是为了更好“守正”,理解了“守正”就更容易理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二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三是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里着重分析“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作为文化建设“守正”重要内容的“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创新内容,这一创新内容成为了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两个结合”既是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百年时“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正式提出,此后,“两个结合”先后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习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的提出水到渠成。对此,习有很多重要论述。比如: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老祖宗”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能数典忘祖”这一命题的反复强调、不断深化,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内容、关键支撑,是新时代以为核心的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范例,是文化生命体生生不息、新陈代谢的缩影,是体现文化主体性、彰显精神独立性的典范。“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对于澄清一些人的错误认识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为我们更好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了航向。 从“全盘西化”“孔家店”到提出“第一个结合”,再到习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与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重新凝聚、生成与升华,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再造。“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一历史进程任重道远,“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习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明确提出目标,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仍然在路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更高形态必然更富中国味,“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理论创新新的生长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关键发力点。 “两个结合”在中占有重要地位。习指出,强调“两个结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原创性的。“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新时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从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再到提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宝”“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新时代人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厚,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六)明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也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要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关键是要提高对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规律来处理问题。我们说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党执政规律、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到文化建设上来,就是要搞清楚文化建设规律。正确认识规律、自觉遵循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对规律的认识,才能搞好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建成文化强国。 之“明体”,主要就在于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规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练为“九个坚持”,把我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正式吹响了宣传思想工作从正本清源进入守正创新阶段的冲锋号。从首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到党的报告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重大命题,从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概括出“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到党的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百年时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尤其是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行的深刻阐述,再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习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体系性跃升、创造性升华、历史性跃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除了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等三项原则。文化建设的三项原则,是习新时代世界观、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文化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理解把握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必须坚守文化主体性、确保精神独立性,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卑,也不是文化自负,是“平视世界”,而不是“仰视世界”、也不是“俯视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文化自信是开放包容的基础,开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打通古今中西隔阂,这是新时代中国人应有的文化志向与文化追求。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已经进行了分析。“创新”主要是创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严复晚年说过:“四子五经,故〔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但是需要发掘、陶冶、提炼、铸造才能为今所用,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国式现代化插上文化的翅膀。 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明定位、明立场,解决的是“为何要做”问题,因为极端重要、为了人民,我们必须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领导权,解决的是“谁来去做”问题;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解决的是“怎么去做”问题,解决的是我们扛着什么使命、朝着哪个方向、遵循哪些规律的问题。 二、所达何用? 道者,通也。所达之用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消除“全盘西化”“孔家店”等口号提出以来造成的文化上的割裂感、碎片化,打通中华民族生命体的“任督二脉”,将根脉与魂脉有效且有机地绾合起来、融贯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生机勃勃的、气韵流动的文化生命体,并在挺立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基础上,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很多艰难的探索,也走过不少弯路。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赶上时代,我们“尽弃其学而学焉”,将自家文化打上愚昧、、落后、黑暗等等负面标签,向往西方式现代化的光明与自由,将一切赞美致辞毫不吝惜地赋予西方文化,“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当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具体语境中,很多主张其实是一种论辩策略,是为推行新文化运动而进行的扫除廓清。就像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所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为了要让大家同意在屋子上开窗户,就故意说要掀掉屋顶,否则就连窗户也开不成了。但是掀掉屋顶的主张毕竟是一种矫枉过正,其自身的偏颇是不言而喻的。 2014年2月24日,习在主持十八届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看法。五四时期,学术界、思想界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提出了“孔家店”的口号。我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全面批判,其消极影响至今没有完全消除。即使今天,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反思。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有所继承的,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企图一切、企图从真空中建立文化和主义文化,那肯定是违背文化发展规律、肯定是要受到历史惩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个结合”才成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任重道远。强调赓续历史文脉,目的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打通文化生命体,打破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打破传统文化必然落后的错误思维、打破西方文化一切皆好的绝对思维。 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长,这是的博大气象。在当今时代,通古今之变必须与融中西之长结合起来,方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一方面,既然着眼于“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那么,在处理古今文化关系方面,就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而是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为中心,发掘中华文明宝库中一切有价值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之。举例来说。2023年7月,习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番话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发展方向,也是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指明发展方向。重视“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下功夫,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也是习一以贯之的思想、是的重要特色。 另一方面,既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那么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方面,就既不能闭门造车、将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人云亦云地丧失文化主体性,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方面,关于饮食的两个比喻尤其富有启发性。一个比喻是王阳明的:“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另一个比喻是鲁迅的:“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中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前者强调要“养我身”,后者强调要秉持开放性,两个比喻合起来理解,就是要坚持文化主体性基础上的开放包容,没有文化主体性、没有原则的开放包容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危险的,不能开放拥抱世界的文化主体性是虚弱的、甚至是危险的。只要既坚持文化主体性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完全可以在实现文明和谐的基础上让人类文明同放异彩,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理论指引、凝聚精神力量、发挥示范作用,这些都是所达之用的重要内容。 三、体用何以贯通? 何以能够体用贯通?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从主要创立者来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是的主要创立者,为的创立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之所以能够体用贯通,与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的习息息相关。习一直关注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发展,对于文化有着长期的思考、深邃的思考。习一直很重视地方志的作用,这是践行“两个结合”的一个范例。早在从政之初,习就主导修复正定隆兴寺、保护隋碑、组织编写《正定古今》。在《摆脱贫困》中,他写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在福建工作时他指出:“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到浙江工作后,每到一地调研,他都会让当地准备县志,第二天与大家的交流座谈也经常以县志里的内容为话头。履新上海不久,他就让市委办公厅找相关部门给他提供一套上海地方志。通过阅读地方志打通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这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体用贯通的重要方法。习强烈的文化自信、深沉的文化情怀、宏大的文化格局、高远的文化追求,在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也必将在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彰显。 第二,从创立目标来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是时代的回声。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应时之需、应运而生,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闭门造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告诉我们,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重要理论创新总是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中产生。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中心问题就构成时代课题。只有抓住并回答、解决时代课题的理论,才能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才能更好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无论是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还是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无论是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还是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无论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是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都是紧紧围绕这一重大课题、这一根本问题展开的,既做到了“明体”,又做到了“达用”,实现了“明体”与“达用”的高度统一、内在贯通。 第三,从创立方式来看。理论联系实际是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一贯坚持的正确思想路线。习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现了“体”与“用”的内在贯通,正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体”引领着“用”,“用”反映了“体”,实现了“体”与“用”、认识论与方的内在贯通。“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既是强大思想武器,又是科学行动指南。伴随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提出,一项项针对性举措应运而生: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宣传工作条例》……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举措,这些措施之“用”与规律性认识之“体”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比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必然要求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通过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制定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宣传工作条例》,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撑,等等。坚持“第二个结合”,必然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必然要求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一方面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立与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符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的思想,这是体用贯通的本质所在。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高水平良性互动、开放发展,一方面坚持理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一方面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让的体用贯通在更高层面得以实现。 作者:肖伟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2期

    相关文章

    黄雀伺蝉
    2024年10月21日
    鹤归华表
    2024年10月21日
    高太公为何要赶走猪八戒他们有什么恩怨
    2024年10月21日
    驿使梅花
    2024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