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6 月 5th, 202410:47:34

    董仲舒无法阻挡的光芒

    2024年12月13日

    春风浩荡,万物勃发。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2024年,又是一个龙年,我于甲辰初春,再次登上了巍峨的董子读书台…… 2008年就已建成的董子读书台,格调高古,气势恢宏。读书台有二十四点八米之高,南北有八十米之长,前面巍然耸立着寓意“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正谊明道”牌坊,处处彰显儒学正统,洋溢大汉雄风。 最为引人瞩目、令人深思的,当然是高达六米的董公像。董公巍然屹立,以手指天,器宇轩昂,气度非凡…… 让我们的目光穿透历史的烟云, 让我们的心灵照见传奇的篇章! 一 种特别大的花 1 求道者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天赋异禀,天资聪明,又非常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还很幸运的是他出生在一个诗书传家的富裕家庭…… 这个少年,对《春秋》有一种天生和天然的感应,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读起书来就忘了喝水、吃饭和休息,常常沉浸在书中那神奇而迷人的世界里…… 他的父亲一方面为儿子的好学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儿子过于劳累而担心,于是就决定在书房边上修建一个花园。 刚开始修建时,人来车往,好不热闹。出于好奇,很多人都去观看,他的父亲招呼他也去看一看,权且休息一下,但是他只是专心研读《春秋》,头都没有抬一下。 春暖花开的时节,花园建好了,繁华似锦,绿树成荫,彩蝶在花间飞舞,鸟雀在枝头欢唱……很多人夸赞这花园漂亮。父亲又招呼他到园中观赏,但他只是摇摇头,随后继续埋头研读《春秋》……父亲再次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他随声应着,可还是纹丝没动,像是浇筑在书案前的铜人一样,依旧痴迷地捧着竹简,还是在埋头研读《春秋》…… 春去秋来,合家欢聚时,父亲不见他的踪影,以为他终于到花园里赏花赏月去了,可是在花园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他,最终找到书房,看到的还是他在埋头研读他的“春秋”,他已完全沉浸在书中那神奇而迷人的世界里…… 我们推想,少年一定来到了另一个更令人神往的神奇花园,那里一定别有奇趣、别有洞天:连绵起伏的书山,波澜壮阔的学海,参天的知识大树,似锦的思想繁花,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奇珍异宝,零落于文化大道的旗帜路标…… 在这样一个特别大的花园里,他找到并埋下了一颗特别大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名字叫“《春秋》”。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专心致志,一心向学,持之以恒,孜孜以求,这就是著名的“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是的,这个求《春秋》之道、悟《春秋》之道、得春华秋实的少年,就是一代宗师董仲舒。 2 得道者 最近有一首特别火的儿歌《挖呀挖呀挖》: 在什么样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什么样的种子 开什么样的花…… 孩子们当然有权利在大自然的花园尽情地游览,我们更没有权利要求孩子们都像少年董仲舒一样“目不窥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年董仲舒和我们,何尝不是“挖呀挖呀挖”的种花的“少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崇高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强意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追求,这就是董公“目不窥园”被不断传承的精神要素。 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苏秦读书悬梁刺股,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等故事。还有闻一多先生,上楼苦读,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朝乾夕惕,大家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他们都是“挖呀挖呀挖”的种花的“少年”,都在自己认定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历来都是很寂寞也是很清苦的事。作为“神一样的存在”,少年的董仲舒,是如此令人惊异,是如此与众不同,他为书着迷,为书沉醉,他与他同一时代、甚至不同时代的的“同龄人”相比显得如此不同……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生来就是为着阐述、弘扬华夏文明特别是“春秋”微言大义的,是不是上苍恩赐给我们的“得道者”? 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相信:斯文在兹,天佑中华! 我们应该庆幸和感谢的,正是古往今来像董仲舒这样“专心致志,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得道者”。他们在“心灵”的花园里, “种特别大的种子,开特别大的花”! 是的,我们都应种下最美丽的种子,都应该收获最美丽的花朵。 3 传道者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元年),23岁的董仲舒去京城长安应试,被授为《春秋》博士。他精通《五经》,熟谙阴阳五行及儒、法、道、墨等家,成为一代鸿儒。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载:“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当时研究公羊《春秋》的著名学者只有胡母生与董仲舒。胡母生,字子都,齐国人。司马迁又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就是说董仲舒比胡母生还要高明。 让我们翻开厚重的《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董公董仲舒是广川郡人(一种主要和普遍的说法,此地是包括德州德城区在内的广阔区域)。司马迁说,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他就被拜为博士,是当时的群儒之首,是以文章道德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名副其实的通晓古代特别是儒家典籍的“通灵者”。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他向汉武帝提出的设“五经博士”、“兴建太学”、“养天下之士”等主张,开创了国家大学教育的先河。 千人奔赴,千里奔赴,可不可以这样诉说乡间教师董仲舒,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不可以这样称颂乡间教师董仲舒,可以。作为“神一样的存在”,“下帷讲诵,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络绎不绝的学子,不是在他的课堂,就是在赶往他的课堂的路上……先来的到他跟前听讲,后来的就只好听师兄们的传授,再后来的只能听传授的再传授。师兄带师弟、徒弟带徒弟,他的许多学生竟然没见过他一面,足见他当时讲学的的盛况。 他的许多学生和后代都是饱学之士和有用之才,他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史记》记载,董仲舒的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做到谒者、掌故的就有一百多人。董公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 他与赵人毛诗学开创者毛苌 、燕人韩诗学开创者韩英等组成了一个地域文化圈,而且他还是当时的群儒之首,以文章道德冠名于世。 作为“神一样的存在”,《史记》和《汉书》都为其立传。班固在《汉书》中说:刘向称他“有王佐之才”,并赞扬他为“群儒首”、“儒者宗”。王充在《论衡》中甚至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孔子终论,定于仲舒之言”。 (本文选自《登台思董公》之一) 作者简介:高洪义,无党派人士,董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特聘教授,黄河经济文化促进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高级教师,夏津文化和旅游发展顾问,海尔集团黄金奖获得者。